LOT 152 萧娴(1902~1997) 行书“黄山归来” 镜心 水墨纸本
Viewed 7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67×291cm
题识:黄山归来。萧娴时年九十。||钤印:萧娴 |来源:艺术家家属友情提供。||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后拜入康有为门下,一生宗法“三石一盘”。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萧娴书法选》、《萧娴临本》等。贵阳市翠微阁设萧娴作品陈列馆。身后萧娴纪念馆在南京市浦口区建成,紧邻林散之纪念馆。“书中有我—萧娴先生诞辰115周年遗墨展”于2017年7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溶裁汉魏宗南海 阳上秋花老更红|—记萧娴及其书法艺术|萧娴,贵阳人氏,字蜕阁,号稚秋、秋子、枕琴室主。其父萧铁珊,曾在满清为小吏,为人正直,洁身自爱,后投身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旨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黄花岗之役。清帝逊位后,萧铁珊在广州加入南社,一时交往多当地名流,萧娴常随父周旋其间,人多呼之为“南社小友”。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小即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于1920年参加了广州书法社。1922年,萧娴随父迁居上海,其所临写散氏盘册页无意中为康有为获见,康惊诧于萧娴在书法上流露出来的天赋,遂即兴题七绝一首于册页背面,曰“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诗中,将年轻的萧娴比作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和元朝赵子昂的夫人、以“善书妇”着称的管仲姬,并预言她将会在书坛称雄。||萧铁珊见康有为颇有栽培萧娴之意,遂携女谒康有为在上海的寓所—愚园路712号“游存庐”,正式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书法。康有为传授书法十分严格,大凡执笔、运笔、用墨、结构,无不细致入微地讲授要领,并一一示范。他知萧娴素有爱写大字之好,遂因势利导,教她先从《石鼓文》入手,然后再临《石门颂》,待篆、隶书打下坚实基础后,然后再临写《石门铭》。《石门铭》乃魏碑中纵逸之品,神态奇崛,结构变化无穷,最宜用其精神写擘窠大写。萧娴悉遵师命,心摹手追,未敢有丝毫懈怠,下笔气魄愈来愈大。||萧娴青年时代在上海书画界即已展露头角,书法作品曾入选上海青年书画会刊印的《近人名人书画真迹》,并曾与吴昌硕等艺术大师一道被列入《中华全国金石篆刻书画家通讯录》。在沪期间,萧娴还参加了由广肇公学临池组组织的艺术活动,与郑孝胥等人切磋书艺,艺术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1926年,萧娴随父辗转于汕头、香港并决计在港鬻书为业。书坛名宿于右任闻讯,登报力荐,誉之为“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重生,茂猗再世。女书家中,实罕其匹。”||萧娴老人生性坚强,尽管一生历经磨难,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始终如一,毫不懈怠。她一生以“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为重,孜孜不求。在取舍次序上,萧娴主张《石门颂》,树雄健豪迈之格;再临《石鼓文》,务求磨练出从容不迫、一丝不苟的创作心态;最后再向《石门铭》探求变化。正因为“三石”之于萧娴,最契合她的审养情趣,自然也最有利于她的发展,故一以贯之,终生为法。||在用笔上,康有为曾授之五指争力法,但萧娴承苏东坡“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古训,在实践中深深感觉到,“书者执笔,犹工农执器,以便利操作为准”(语出萧娴《庖丁论书》),进而摸索出了“四指层累而下,掌虚指实”之法。此法尤便于捻管,捻管则气圆,施以篆隶、行、楷总觉相宜。||老人平生勤勉努力,创作书法作品不可胜数,但由于前半生颠沛流离,加之十年浩劫,故早期作品早已不存一。1987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石门颂萧娴临本》,系萧娴40岁寓居成都时用3小时一气书成,神完气足,独具风韵,堪称早年书法的代表作。此临本通体连贯、章法和谐,疏密匀称,用笔纯以圆笔中锋,运笔速度虽快,但并非一带而过,涩进之处犹时时隐现。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见而跋曰:“能从笔法追刀法,圆转自如出性灵。我亦喜临汉隶字,未能如此见精神。”高二适亦云:“卅年老笔纷披在,真见摩崖汉隶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老人晚年的隶书又完成了由动入静的嬗变,达到了“心手双畅,人书俱老”的境地。老人篆书得《石鼓文》神髓,平时不轻易诉诸笔端,偶尔为之,亦必苍老古朴,一如商周青铜器上剥蚀的铭文,自然且富于变幻。||老人晚年作书,多以行楷大字示人,特别是90岁以后所作,几乎全为行楷榜书,可以说是将十分气力贯注于一体了。其行楷榜书,全脱胎于《石门铭》,长撇大捺浑然长舒,重点硬钩恣肆朴拙,书风虽类康南海,然其由篆隶入手而生成的雄浑圆润以及不求工而自工的天然野趣,又非乃师能尽牢笼。在其1981年和1991年两次举办的个人书展上,多有巨幅擘窠行楷榜书展示,势如山倒,力能扛鼎,观者无不为之气摄。||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极注重字外功夫的修为,萧老也不例外。她曾致信弟子曰:“书法纸之艺,必旁通于其它之艺,然后可以超群。故古今奇文与诗词曲之类,不可不旁骛,汲其精华,滋补书法之气质,此所谓字外之求。”对字外功夫做了精辟的阐释。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曾有诗《赠萧娴老人》云:“归来病雁思如何,剪得新诗寄阿婆。隔岸青山犹妩媚,虚堂白发自蹉跎。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联得墨缘兄与弟,古今此事已无多。”诗中,将萧娴诗词比似清末诗词、书画、音律皆有很高成就,被誉为“近时作手,颇难其匹”的著名文人郑文焯,可见推崇了。萧娴后来作《感怀并呈林散之兄》:“髫年曾唤作书痴,违俗孤高信有志。腕劲簪花羞此格,笔强夺锦负今时。青萍长价成虚誉,黄娟无亏有妙辞。惭愧天生朴野性,逢人说项感君知。”向林散之表示自己不效美女簪花的气格,追求的到时豪放雄健的诗风。此诗颔联腹联四句连用四个典故,无怪乎很少赞许时人的林散之也钦佩她的才华了。||萧娴幼读《千家诗》,久之能咏,中年乃有作诗习惯。抗战爆发,有敢于国家山河破碎、生民颠沛流离,悲怆郁忿,故作诗最多,解放后也续有新作,惜经“文革”之劫,多散佚不存,后稍事整理,集为《劫余草》一帙,自录留念。萧老晚年,由于年事已高,加之健康原因,本不欲再费神作诗,但胸中诗胎不消,仍情不自禁地吟咏情性,并常与友朋唱喝赠答。1983年,在贵阳市政府的邀请下,年过八旬的萧老重返故乡。面对欢迎的人群,她心潮起伏,酝酿已久的诗句脱口而出:“山中云树依前绿,阳上秋花老更红,此日相逢夸盛世,故乡万事笑谈中。”“烈士暮年”不已之壮志豪情,溢于言表。||萧老毕其一生的勤奋努力,终成就一代的书家,但却自视平凡,仍然保持着质朴、谦逊的本色。1985年1月,在香港的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以所藏父亲遗墨汇为《南海康先生法书》,来请萧老作序。萧老抚今追昔,百感交集,援笔自谓:“我何人斯?一平凡中国妇女,能书而已矣。尝以庖丁自诩,以落花生自谓。落花生者,长生果也。紧贴大地生长,将其寂寞小花,深埋于泥沙之下,结出此粗糙果实,贡献人间,不入经传,未计丹青。苟或无此设想,则当年十三龄女子有负于先师,又愧对同环矣。”文中,萧老托物明志,其真情至性,发自肺腑,感人至深。||1997年1月1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美术馆一级美术师萧娴女士于在南京逝世,享年95岁。对身后事,萧老只求一篇碑文、几首诗。作为当代首屈一指的书法家,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获得了一种特别的礼遇,当世众多书法家亲题挽联,大厅墙壁上挂满了寄自全国各地书法家的挽联、挽诗。俞律说:“她的最高成就就在于行楷。她的行楷得《石门铭》之神髓,结合康体,化成她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是独特的,一言以蔽之曰:以阳刚美为主,揉合一定的阴柔美,其形态与气质如晨曦中之山岳,高大健美,明丽开朗,神韵天成”。当年康有为“卫管重来主坫坛”的赞誉终得到印证。1998年11月15日萧娴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在林散之纪念馆旁边。||(节选邵磊文,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推荐用稿,略有删改)
Preview:
2017年12月18日 11:00-20:00 2017年12月19日 10:00-18:00
Address:
北京嘉里大酒店二楼宴会大厅A厅(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