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626 伊秉绶(1754~1815) 1805年作 隶书「功德太平」七言联 镜芯 纸本水墨
Viewed 606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89×28.5cm×2
释文: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款识:书为叔鱼三弟清正。乙丑春日,秉绶 。|钤印:默庵(朱文)、吾得之忠信(白文)、赐研斋(朱文)【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314页,伊秉绶第43、40、36方印】 |作者简介: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清雅中见古朴|——伊秉绶隶书对联鉴赏||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人称“伊汀州”。乾隆年间中进士,被奉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广东惠州知府及扬州知府,又尊崇宋儒,建丰湖书院,其间廉吏善政,为人称颂。|在艺术上,伊秉绶工诗、善画墨梅,尤以擅长书法名于当时,书法上工楷书、行书,虽然他四体俱能,尤其以隶书最负盛名。他的书法,曾向刘墉学书,兼师百家。行草书取法李东阳,楷书学颜真卿,书法以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隶书代表书家。为清代碑学兴起的代表书家之一,与邓石如合称“南伊北邓”。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曾评曰:“本朝书家有四,皆集古大成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州(秉绶)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石如)也。”|清代书法经过早期的碑学与帖学之争之后,到乾隆以后嘉道年间,隶书的发展逐渐进入高潮。其重要特征不仅表现在隶书书家的骤然增多,还表现在他们在隶书创作中伟大的创造力。他们学习隶书,直追其源,取法汉碑,并且是广泛涉猎,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独特的时代气息,融会贯通,赋予隶书新的内涵,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伊秉绶、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他们是碑学书法的成功实践者,成功地为清代隶书闯出了一条新路。|此幅隶书对联释文:“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署款“叔臾三弟清正,乙丑(1805年)旧日,秉绶”。乙丑为1805年,正是伊秉绶晚年艺术炉火纯青之时。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尹秉绶隶书的三个特征:其一高大平正,部分字形狭长,这种手法即使在汉碑中也比较少见;其二拙重酣畅,通过笔划比例上的失调以及对部分偏旁的变形来布白,这种大胆的设计,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拙重感,形成酣畅的气势;其三,纯朴与媚艳,两种近乎冲突的美感,在伊秉绶的书法中竟相互交融,光直的行笔、执拗的造型,在纯朴之中又透出些许媚艳,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此隶书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张五言联,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在这个对联中可以看到,古今评者评价伊秉绶善写隶书大字,并且是“愈大愈壮,气势恢宏”、 “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比较明显,是伊秉绶晚年书法的一件代表作品。
Preview:
2018年7月10日-12日
Address: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 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