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038 1907-1989 李可染 峨眉秋色图 镜框 设色 纸本
Viewed 130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55x43.5cm
此幅《峨眉秋色》依据李可染长子李小可专文「李可染与万山红遍」中可以理解李可染于四川峨眉写生的过去,对其创作历程具有开创性与关键性。李小可记述:谈到「万山红遍」还使我想起父亲的另外3幅作品。一幅是他在1943年所画的《松下观瀑图》。那是一幅极具文人气息的潇洒作品,画面中同样有瀑布、溪流。
全画用笔「无起止之迹」,颇有石涛笔意。父亲在这幅画的题款上体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变化:「此图为我三十余岁时在蜀中所作……当时潜心传统,虽用笔恣肆,但处处未落前人窠臼,所谓企图用最大功力打进去者。五四年起,吾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历尽艰苦,画风大变,与此作迥异。」
第二幅是《峨眉秋色》,是1956年父亲在四川写生的作品,曾发表在《新观察》杂志封底。这幅画表现了具斑斓生机的峨眉秋景。那段时期,父亲多次深入自然生活中,探索属于他个人的审美表现形式;这幅作品就是来自于这段探索。
第三幅《丹霞枫林》是1963年父亲游粤北丹霞山后所作。上面题道:「点缀枫林,改写秋色,虽与实况不尽相同。然与丹霞情趣相符,不让赤城霞也」。整幅作品为暖赭色调,是父亲表达秋色意境的一次尝试。这3幅作品可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此也可看出父亲从最初的风格到《万山红遍》的一种转变。由此可知,此《峨眉秋色图》即是李可染迈向「万山红遍」的肇始开端,也是其绘画历史极具意义的重要里程碑。
1954至1959年间,李可染几度旅行写生,创作了一系列名作,于四川峨眉写生即观察了大自然的光影变幻,藉秋天红叶出现的景象,创作的「峨眉秋色」便是李可染以朱砂点染秋叶将红叶藏于山林间的首创,特以朱砂不透明的物性加墨色表现秋季的红叶,全景以主山为全图主体,似乎要营造出「满」的构图。前景的石阶梯直上山峰,两位农者似乎是李可染以陶渊明诗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现出农者荷锄归的写景。但观画者的视线即沿着石阶继续向上延伸,寻着山林透露出巧妙、细微的光源,映衬石阶梯与奇险山势,发现峨眉山景之秀美,即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所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李可染将峨眉大山,参天古木茂林融合了「石涛的奇险、石溪的深沉、齐白石的豪迈纯朴、也有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这是何怀硕老师的综合评析,直让观画者同样感受李可染对伟大山川人文的感动及有着极深的激情,并经历岁月的历练,方能成此传世佳作。
峨眉秋色为李可染为新中国「红色经典」肇始奠基。李小可回忆父亲的《万山红遍》创作并没有命题性,父亲是藉毛主席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来表现具有天地生机的秋景,并将之与自己的审美选择相结合,以寻找新的绘画表现方式,藉此表达他心系祖国壮丽河山的艺术情怀。尽管《万山红遍》在社会上备受关注,但是从父亲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他一生艺术探索的一个节点。父亲说:「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 无
涯惟智 』。」
出版:
1.《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2.《李可染画集》,香港飞龙图书公司,1983年,P.43。
3.《新观察》,北京新观察杂志社,1957年,第4期,封底。
4.《大师的心灵》,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P.256。
著录:
1.《李可染中国画集》,锦绣文化企业、崇雅国际文化,1990年8月,何怀硕序言P.10-13。
2.《胆与魂─李可染画的独创性(上)》,吴冠中撰文,1983年。
Preview:
Address:
线上拍卖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