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LOT031 五彩山水人物笔筒
Viewed 232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15.3cm
备注: 香港苏富比 1993年4月27日 Lot.208 香港佳士得 2000年秋季拍卖会 绝妙色彩张宗宪珍藏专场 Lot.831 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瓷器专场》 Lot.2668号 参考: 北京翰海2009春季拍卖会 古董珍玩 Lot.2325 香港苏富比2005秋季拍卖会 臻美珍瓷-亚洲私人家族匮藏专场 Lot.207 参阅: 《故宫珍藏康雍干瓷器图录》图版68 雍正木纹秞墨彩山水纹笔筒; 《世界陶磁全集15册》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东京,1983,图版197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香港,1993,图版433 《胡惠春先生王华云女士捐赠瓷器精品选》,上海博物馆,1989,编号50 《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 P 274 雍正仿木釉墨彩五彩山水人物笔筒 笔筒是为文房雅器之一,中空以纳笔,是其最初也是延续至今的特质。“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发端甚早的中华文明,最自觉的将历史的经验加以勤奋的传承。文化,不可逆转的囊括了一切它所触及的物质世界。书典必有刀笔,笔从人而行走撂握,久而久之,不便贮存携带,便有笔盒容纳,书案之上,则有笔筒承之。 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和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汉墓各出土一件竹笔筒。金雀山汉墓的竹笔筒两端穿透,筒身镂有八孔,筒身中间及两端有三道皮箍,笔筒涂黑漆,出土时,笔筒里置有竹笔。筒身镂孔是为便于取笔。由此可知,两汉笔筒是一个镂孔的细竹管,笔完全置于其中,与后世圆筒状插笔的笔筒有很大不同。三国时期的吴国文人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中写道:“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且不细查其外貌,仅笔筒一词,便有史可查的绵延了二千于年。宋无名氏《致虚杂俎》载:“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然竹木易腐,无论是两汉,亦或是文物昌隆之唐宋,笔筒存世者皆寥寥可望。近至明代,各类传世器逐渐增多,蔚为大观,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一语道出了笔筒容毫纳笔的精神内核。明屠隆《文具雅编》载:“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又明文震亨《长物志》云:“笔筒,湘竹,栟榈者佳”,以上文献频出于明,即是证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竹、木、瓷、漆、玉、铜、象牙、紫砂等质地品类的笔筒,已经彻底的作为一种可以欣赏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无时不刻的出现在文房陈列之中。 瓷质笔筒从目前的考古实物中看,最早之实物现于宋代: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记载“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 。另据明代文献《天水冰山录》载,查抄权相严嵩家产之清单上,赫然列有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笔筒。故此推断,瓷质笔筒最早可追溯至两宋时期,而这与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氛围和高超的治瓷水准相吻合。而瓷质笔筒的再次勃兴,始于明代,盛行于清,并伴随有清一代高度发达的陶瓷制作水平而臻于鼎盛。
Preview:
2024年6月19日
Address:
RM 09,27/F, HO KING COMM CENTRE, 2-16 FA YUEN STREET,MONG KOK HONG KONG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