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18 朱振庚 《無題》 紙本設色
Viewed 267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縱 六十八厘米 橫 六十八厘米
題識:朱振庚畫。朱振庚,1939年生於徐州。天津人。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作品入選第六屆、七屆、八屆中國美展。2012年2月24日因病辭世。
所謂傳統,亦無傳統;傳統亦創造,創造亦無固定相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法無定法、相無定相,乃為至法至相。藝術無法、無名、無相;有則礙眼、礙手、礙心。大藝術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
觀古、觀土、觀洋、觀我;不古、不土、不洋、不我。從無住本、不拘一法,我之為我,自此成立。(讀《金剛經》感記)
對傳統水墨形式以外的中國繪畫發出「姓中姓國嗎?」的提問,就像發問者在鏡子面前穿上西裝驚嘆自己「是否中國人了?」一樣的荒謬。面對今日「地球村」,因特網傳播著世界最快的信息,東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已在互相融合之中,藝術呈現著多元化和多樣化。不可能再以「抱一」而君臨天下。中國民族藝術的含量很大,要抱大一,不抱小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同樣「萬千藝術,不問畫種」,伸縮性和包容性體現著東方的寫意文化和精神,並非形而下的單指「水墨最為上」。把自己和世界平等地擺在同等的位置上,不亢不卑。要使現代的和傳統的中國藝術都搞得很地道,這裡除了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之外,民族的心態、素質將起到重要作用。
傳統的精神是創造,優秀的創造才得以傳、得以承,到了「統」的地步並趨之若鶩的時候,亡亦近矣,又有新的優秀創造在前面。如蛇不斷地脫皮,歷代墨守成規者所守的只是鮮活的蛇所脫下來的死相的皮。當代人應該如何對待傳統的傳承問題,我的觀點是:在感受傳統的精神中,不知不覺地走進去;在「不離自性」的創造中,不知不覺地走出來。李可染曾說,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再以最大的功力打出來。兩個「打」字所體現出來的「苦學」精神令人欽佩。但同時,這作為一種治學的方式,藝術家是將傳統看成一種異己的存在,故而才須這麼「打」進和「打」出。在這樣的治學方式下,傳統只能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在這個巨大包袱的重壓之下,後人的步伐怎麼才能邁開呢?這取決於對傳統的看法。我認為傳統是一個貫穿了創造的歷史,傳統本質上是一個過程,畫法有相,傳統無相。就山水畫的傳統而言,傳統不僅僅是李成的山水,也不僅僅是董源的山水,更不僅是劉、李、馬、夏,以及元四家等各家各門的山水,山水畫的傳統一直在演進與流變之中。知此,我輩才可能少一份無謂的執著,放棄抱定某一家法而君臨天下的幻想,而多一份自在,知你自己就是這個傳統延伸,你的血液中是這個傳統在日夜奔流,只要不離自性,走進去或走出來,都相當可觀。
傳統不是「死的東西」,那是用死的眼光去看它的緣故。
讀萬卷書,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認識,萬卷書形同廢紙,故讀書無須萬卷,有自己的觀點更加重要。生活就在自身,眼前就是生活,眼前不見,到萬里之外依然是眼前不見,行萬里路依然要看如何行,故古人的話不可機械的理解。
讀萬卷書,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認識,萬卷書形同廢紙,故讀書無須萬卷,有自己的觀點更加重要。生活就在自身,眼前就是生活,眼前不見,到萬里之外依然是眼前不見,行萬里路依然要看如何行,故古人的話不可機械地理解。
中西繪畫何爭之有?如江、澤、湖、海統稱為水,藝術亦如此。「文心與水機,一種而異形。」「東山起雲西山雨,西山起雲東山雨」,畫家任情性,還是各自多動手指頭吧。
節選自: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週刊
朱振庚《傳統不是「死的東西」》
Preview:
2021年12月5日-6日 上午9:00-晚上20:00
Address:
北京千禧大酒店2楼 朝阳宴会厅(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7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